據CABI及FAO之報告,目前對於非洲地區防治秋行軍蟲可行的方式與技術,分別整理敘述如下:
-
化學防治:在美國雖然秋行軍蟲對有機磷、氨基甲酸鹽、除蟲菊類之藥劑已出現抗藥性,但目前於非洲仍未有類似抗藥性報告。藥劑使用上需遵循不同作用機制藥劑輪用方式,施用時間以害蟲發生初期為佳,且須確實將藥劑噴灑至害蟲躲藏之莖管中。此外,田間抗藥性監測亦為需進行之重要工作。
-
抗性作物:國際玉米及小麥研究所(CIMMYT)長年進行玉米抗蟲育種。在非洲經過三年的評估試驗,現已推出三個抗蟲雜交品系。
-
基改作物:透過種植轉殖Bt基因之作物,可達到良好防治效果,但目前非洲僅少數國家可允許基改作物之種植,以轉殖Bt基因的小麥為例,目前僅於南非種植。
-
微生物防治:現行以商業化之微生物殺蟲劑,已有如SfMNPV、Bt等產品可投入使用。
-
天然防蟲資材:源自於天然植物之防蟲資材,如苦楝等已具有商品,其優點為無殘毒疑虞。
-
生物性天敵:寄生性天敵如赤眼卵寄生蜂,經試驗確認具有防治效果,但目前量產及應用技術尚未成熟,需投入更多時間及人力進行發展;捕食性天敵如黃斑粗喙椿象為具潛力天敵。
-
費洛蒙製劑:秋行軍蟲合成性費洛蒙已普遍應用於田間族群監測,用以掌握秋行軍蟲發生動態及蟲害風險預警。
-
耕作防治:透過調整種植時間、種植早熟品系、玉米與豆科作物間作、去除雜草、清園、與非寄主植物輪作、深耕翻土、手動抓除害蟲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