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
:::
facebook分享

我國檢驗技術與各國同步,防範狂牛病須從管理著手

                                                                                                                                                                                                                                                                                                                                                                                                                                 研考科

  部分團體或個人發表狂牛病為「不能預防、不能檢驗」等言論,因與實務真象或科學事實顯有背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以下簡稱防檢局)本(2)日指出,我國具備與各國同步之狂牛病檢驗技術,同時狂牛病確實為可防範且可清除之疾病。
 
  防檢局說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為我國指定狂牛病檢驗實驗室,多年來,透過不斷派員參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舉辦之技術研討會與訓練會,並派員至本病參考實驗室研習,培養一群專家,除具備與各國同步之狂牛病檢驗技術外,同時已充實現代化實驗室設備與必要之檢驗資材,每年依據OIE規範,善盡會員國義務,執行500至1,000個牛腦樣本之檢驗,除確認我國為無狂牛病之國家外,經由監測紀錄之累積,可作為我國向OIE申請風險分級重新分類之資料。
 
  防檢局強調,無論OIE規範,或者各國之實務作法,有關於狂牛病檢測,皆以新鮮牛腦樣材為檢測標的,因本病檢驗方法,或採組織病理檢驗法,或採商業性免疫學檢驗套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IHC、西方墨點法Western blot、酵素結合免疫吸附法ELISA)檢驗,皆以牛腦為樣材,其原因係牛腦為變異普利昂(prion)的主要積存位置,如牛罹患狂牛病,以本部位最易檢出而加以確診,故不用其他部位。至於市售牛肉及牛肉產品,本就無變異普立昂之疑慮,故實務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以牛肉或牛肉產品為樣材,執行例行性變異普利昂檢驗,以增加肉品安全性;同時至今沒有任何一種商業性檢驗套組被發展而用於此種檢驗用途,顯然無此種檢驗套組之市場需求。
 
  防檢局再次強調,OIE結合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等衛生與動物健康之國際組織,就10餘年來自然發生或人工感染試驗所得到的科學性資訊,發現狂牛病的傳播途逕與一般傳染病不同,狂牛病係藉含有變異性普立昂肉骨粉摻雜於飼料中餵飼牛隻途徑傳播,只要將本傳播途徑阻斷,便可阻斷狂牛病的傳播,此一措施成為OIE規範之ㄧ,要求各會員國必須配合採行,經各國採行後,近年來狂牛病病例數個案驟降,如英國從年數萬個病例個案降至本(98)年僅為10例,證明實施「飼料禁令」不但確可立即有效控制傳播,只要各國同心齊力做好飼料控管甚至可藉之將本病清除。
 
  至於如何確保食用牛肉及牛肉產品之安全,經多方科學性試驗結果顯示,罹病牛隻之變異性普立昂分布,與牛隻年齡及部分有關,故依據年齡去除所謂的「特定風險物質(Specified Risk Materials, SRMs)」,亦即,30月齡以下者去除扁桃腺、遠端迴腸,或30月齡以上者增加去除腦、眼、脊髓、頭顱、脊椎等部位,OIE、WHO與FAO等衛生與動物健康之國際組織咸認牛肉及牛肉產品皆屬安全而可流通之商品,適合供人食用。本項規範,已成為各國屠宰衛生檢查之準則,為多數國家所接受,且無論曾發生本病病例國家或未曾發生本病病例國家多年採用結果,此作法至今仍屬最有效且實務可行的公共衛生安全措施。
 
  防檢局最後指出,狂牛病的傳播方式與一般的傳染病不同,於境外,落實進口牛肉及牛肉產品之牛齡管理、屠宰衛生檢查、移除SRMs等查核,於邊境,加強貨品檢疫與食品查驗管制,於境內,則完備風險評估、做好疫情通報與監測體系、執行飼料禁令等管理措施,即可有效確保肉品安全與防範狂牛病入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