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
:::
facebook分享

民眾防範災後感染鉤端螺旋體病 須避免接觸污泥水與注意飲食衛生

                                                                                                                                                                                                                                                                                                                                                                                                                                 研考科

  農委會防檢局本(27)日針對媒體報導南部部分鄉鎮居民於災後感染鉤端螺旋體病的報導,為免大眾之疑慮,特別慎重地提出說明,依據科學證據顯示,多數的哺乳類動物對鉤端螺旋體病具有感受性,病原菌由遭受感染之人或動物排出體外而進入環境中,使本病成為地方常在性疾病之ㄧ。至於民眾感染本病,絕大多數係由直接或間接接觸到污染的水、土壤、食物等傳播;病菌也可由擦傷皮膚或身體黏膜侵入體內;另外可因工作環境暴露於病原菌而易受感染,游泳或野外露營者也有被感染之病例,故民眾防範感染本病之方法,有賴盡量避免與災後的污泥或污水直接接觸,注意洗手清潔與飲食衛生,防範病原經口感染。
 
  防檢局強調,依據「人畜共通傳染病臨床指引」,本病分布於全世界,大多發生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台灣自1976年首例報告以後,已陸續每年證實多起確定病例,近年來發生率約在0.03~0.13(1/100,000)之間。鉤端螺旋體幾乎能感染所有哺乳類,如人、鼠類、狗、牛、豬等,造成腎臟慢性感染並且由尿液大量排菌。病原在接觸消毒劑、高溫及乾燥時均極易被殺死,惟在鹼性停滯死水或潮溼土壤中可存活數週之久。人或動物會經由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水或食物而受到感染;當於戶外工作、運動如游泳或戲水時,病原可經由皮膚傷口、口鼻咽黏膜、眼結膜或生殖道黏膜感染。在洪水氾濫過後也因環境中污泥及污水常導致其爆發流行。有鑑於此次莫拉克颱風後,衛生單位、環保單位或國軍化學兵等,均已密集出動進行環境清污與消毒工作,因此對抑制本病之發生有其具體功效。
 
  防檢局最後再次強調,經清查結果顯示,漂流本中夾雜溺斃動物的情形實不易見到,且死亡動物並不繼續排菌,故漂流木或死亡動物與災後民眾感染鉤端螺旋體病案例無密切的關係。為防範災後感染鉤端螺旋體病,民眾須從避免接觸污泥水,並注意洗手與飲食衛生著手,如於災後身體有任何不適,應依據各縣市衛生機關與鄉鎮市衛生所一再宣導的正確方式,儘早就醫並向醫生陳述曾接觸過污泥水或戶外活動等,以利診斷及治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