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
:::
facebook分享

低病原性禽流感分離株以人工繼代增毒係實驗性質,並非例行診斷標準

                                                                                                                                                                                                                                                                                                                                                                                                                                  研考科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以下簡稱防檢局)本(29)日表示,針對蘋果日報劉培柏博士之投書,防檢局回應如下:
  (一)98年為探討禽流感病毒毒力特性,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簡稱畜衛所)透過台日雙方合作,提供92及97年台灣分離毒株至日本禽流感參考實驗室做病原性鑑定,結果與台灣相同,確認為低病原性。而該實驗室為研究該病毒株毒力潛勢,於實驗室利用繼代實驗藉以加快病毒演化速度,以評估其毒力潛勢供參考。查任何低病原性禽流感病毒以人工接種一定代數後,均可能產生突變,惟與該病毒於自然界禽鳥間傳播及增殖情形並非相同,人工繼代試驗並不反應自然界傳染實際情形。自然界因突變而轉為高病原性禽流感案例,幾十年來記載有案者少於50例,如同地震,尚無法預測於何時何地會發生。
  (二)我國野鳥監測所分離之病毒株均依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規範及檢驗流程進行病原性接種及相關試驗確定其病原性,並同步啟動野鳥檢出點周圍3公里所有禽場之採樣監測。世界各國或國際規範並未例行性地將野生禽鳥所分離出禽流感病毒株於實驗室進行繼代試驗,至今全世界實驗室報告仍相當有限,僅少數國家為研究目的而進行,畜衛所與日方合作研究即屬其中一例,報告發表於劉博士所提之期刊,由台日兩國專家具名發表。
  (三)對於低病原性禽流感疾病防治策略,世界動物組織或歐美澳等國家,基於經濟、產業影響、動物福祉等多種原因,得採撲殺、監控無病毒後上市或疫苗免疫等各種方式處理,並非均須立即採取撲殺。以2009年美國火雞H7N9低病原性禽流感個案為例,即未撲殺,顯見低病原性禽流感防疫策略,各國皆須依據實際防疫情況之需要而採取不同措施。
 
聯絡人:局長 許天來 02-23431456

Top